close

Archive for 李赫專欄

不準確的科學或是必要之惡 淺談投手投球數限制五月 16, 2006 at 10:45 am · Filed under 李赫專欄



在台灣,說到投手因為長期疲勞而受重傷,大部分人的印象是職棒二年總冠軍賽裡熱投的黃平洋。但其實近來國內職棒環境,因為許多外籍投手教練的引進,以及投 手出身的選手成為總教練,控制單場投球數的概念已經普遍受到重視,許多球隊甚至開始嚴格執行這個動作。但是在業餘的四級棒球中,教練會仍然在短期賽事中重 用某位王牌投手,已達成奪冠的目標,例如青棒或者青少棒時期的許文雄、鄭嘉明、以及近期的姜建銘都分別有被極為頻繁使用的經驗。



到底每場投球球數太多,是不是真的會對投手手臂造成傷害?分別擁有數十年和數百年經驗的美日職棒,對於這個問題又是抱持著怎樣的看法呢?



看板男孩倒下了?



03年4月26日,伴隨著馬林魚投手A.J. Burnett倒下,大部分球迷都氣的冒煙,嚴厲指控教練團無情、無知的濫用。



A.J. Burnett近來一直都是在投手濫用指標下被密切關注的看板男孩(Poster Boy),自從02年總教練Jeff Torborg隨著蒙特婁的管理階層南下佛羅里達後,年僅25歲的Burnett被要求成為先發輪值裡的戰馬。



02年8月18日前先發的所有比賽,Burnett單場超過120 球的就高達10場,占所有先發37%,超過125 球的也有7場,大約26%,最後在當季的第7場完投後因為手肘不適而進了傷兵名單。



03年春訓,Burnett又一次因為手肘發炎進了傷兵名單,但卻匆匆回來,因為02年教練團飽受批評,後來改口說會注意他的單場投球數,4月9日第一場 先發,的確謹慎的只投了80球,然而這對批評者來說只是個煙幕彈,在接下來的三場先發裡,Burnett平均每場投111 球,最後終於確認他的手肘受到嚴重傷害,需要動韌帶重建手術,當季報銷,一直休養到04年球季中才歸隊。馬林魚的總教練Torborg 也因此幾乎被所有抓狂的球迷釘在牆壁上,專家們紛紛發出怒吼,聲稱這種結局是早就可以預見的。



因為不在乎,一名年輕的右投手在正要起飛的年紀,可能就此斷送了他的生涯。而這一股狂爆的輿論旋風加上傷兵累累的投手陣容,終於在兩個禮拜後把Torborg和投手教練Brad Arnsberg給掃了下台。



頭上長角的混世魔王



但就在Torborg被炒魷魚的同一天,芝加哥小熊隊投手Kerry Wood在主場投了一場141球的比賽(大聯盟03年球季最高),這位前任投球濫用指數的看板男孩,在03年終於不可避免的和總教練Dusty Baker遭遇了宿命的相逢。



如果說Torborg使用投手的行徑在很多人眼中像一個混世魔王,那Baker不但是魔王,而且頭上一定還長了兩根角。從舊金山巨人隊時期,他就是以「盡 情利用」先發投手聞名的教練。來到芝加哥後,Kerry Wood從02年33場先發,單場最高球數不過126球,到03年20場先發,光是超過120球的比賽就有8場,這是一個讓美國大部分球迷都會停止呼吸的 比例。



不只如此,當年Baker手上還挾持著一個目前球迷們最寶貝的人質,有著明亮未來的投手Mark Prior。



雖然大家都盛誇Prior的投球動作可能是歷史上最漂亮、最省力而且最乾淨的,但是看著03年目前平均每場111球、單場最高136球的數字,實在不得不 讓人聯想到02年的Burnett。尤其03年7月11日的比賽裡,Prior在第二局跟對方球員發生了劇烈衝撞,肩膀明顯受傷後Baker仍然選擇讓他 留在場內,一直等到已經投了96球而且被打爆的狀況下才肯換下,光想到這點,球迷心都碎了。



沒人敢對百萬金臂開玩笑



因為最近十年來美國無論是球迷或者大多數球團對投手單場投球數的注意,已經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幾乎所有球團對旗下小聯盟系統都有強制的投球限制,奧 克蘭甚至會聽小聯盟比賽轉播,一但發現有可能超過球數限制便馬上去電制止,整個組織裡去年沒有一場比賽先發投手超過120球。



拿03年升上大聯盟、目前已經是奧克蘭運動家隊主力先發投手的Rich Harden為例,在小聯盟開季時他連投了13局的完全比賽,不過卻因為球數限制的關係,硬被活生生拆成兩場。以培養球員的環境來說,儘管是連續兩場完美 無瑕的比賽,在投球數的最高指導原則之下,仍不願冒任何風險。



目前越來越多球賽被「球數限制」給統治,球數就像斷頭臺上的那把利刀,隨著比賽進行而越拉越高,01和02年只有三場比賽超過140球的界線,至於單場 160球以及單季三百局早已經絕跡,新一代的球隊管理者,無不想要有效將手中資產的風險降到最低。紅襪隊的前投手教練Dave Wallace回憶:「我第一次聽到投球數的概念大約是80年代初期,那正好是選秀簽約金開始飆漲的時候。」



沒錯,畢竟在美國沒人敢拿動輒數百萬美元的臂膀來開玩笑。



醫學界對投球限制的研究



近年美國各球團或者醫學組織都不惜心力的大量投入資源研究,以期能夠找出預防投手受傷最有效的方式。



由運動醫學權威James Andrews成立的「美國運動醫學協會」對年輕投手提供了一套投球數的建議,他們認為青少年不應該超過14歲75球、16歲90球、18歲105球等限制。



1974年賽揚獎得主、人體運動學博士Mike Marshall則一直積極奔走宣傳他發現可以使球速加快並且減少受傷機會的訓練方式。Marshall解釋在投球動作上,一般人認定將手臂拉的離身體越 遠就越能提升動能的這個概念是錯誤的,這樣其實是讓手臂從一壘方向帶到三壘最後才導向本壘,而動能應該走的是二壘直達本壘的這條線,如果採取上述沒有效率 的弧線,只會把更多壓力放在肩膀、手肘,讓「旋前肌」不能適當自然的迴轉,不但使動能減弱,同時還增加手肘韌帶斷裂的機會。



新一代預健的觀念



另外在德州遊騎兵小聯盟1A以下的球隊,兩年前正力行一套8人先發輪值,兩個兩個投手一組,每場比賽第一個先發投手球數限制在60到70球,上限一到,無 論投幾局另一個「先發」就會接上(兩名先發每次出場順序對調),他的限制在40到50球,如果到時比賽還沒結束,剩下的就交給後援投手。



遊騎兵認為在年輕球員較多的低階聯盟用這樣的方式不但可以顧及投手健康,同時也能刺激球員用較少的球投較多的局數,因為第一任先發投手如果想拿勝投,勢必要在球數限制內投滿第五局,所以控球觀念也會自然在年輕投手的心中生根。



總之,在訓練方式和避免受傷這個領域,每個人都想盡辦法要比對手先取得優勢,而「預健」(Pre-hab)這個相對於復健(Re-hab)的詞彙也開始在 各大運動領域裡慢慢傳開。曾在奧克蘭運動家任教,現為紐約大都會投手教練Rick Peterson說:「你常常聽到有人告訴你,假如那東西沒壞,別修他。但我的疑問是,難道你車子在開了3000里後都不換油的嗎?難道你都不定期檢查輪 胎嗎?為什麼總要等到引擎爆了或者輪胎扁了才開始想辦法呢?」



什麼是「投手濫用指數」?



而靠著嚼數字維生的統計專家們在這方面當然也想有所貢獻,其中最常被人討論的是由Keith Woolner在2001年完整提出的「投手濫用指數」(Pitcher Abuse Point),簡稱PAP。



這是一套以「單場投球數」為基礎發展的常識定量理論。他們利用1988-1998年間所累積的成績當做經驗樣本來測量──1.「單場過多球數」是否對投手短期效率有所影響?2.長期的「工作量壓力」是否可作為投手未來容易受傷的警訊?



根據統計的結果,被刻意區分出來的「耐久型」投手,投完130球以上的比賽,之後21天會比前21天失分增加7%,同時其他各項評估比率也都明顯朝壞的方 向前進。以利用線性迴歸所推算出的「典型PAP」為基準,所有因為手臂受傷而至少停賽一個月以上的投手中,有31%在這個基準之上,而在所有健康的投手中 只占9%,換句話說,PAP較高的投手,受傷的機會是較低投手的三倍。



據此,他們強調或許基於某些特殊的狀況,偶爾可以將耐久型投手的球數推到132球以上,但超過140球的界線是不可原諒的。因為並不是所有投出的球都是相等的,只有在超過某個限度的疲勞之下才會對投手短期表現和長期健康造成傷害。



註:這個觀念後來被數據派大老Bill James寫專文「濫用和耐用(Abuse and Durability)」質疑過。



敬愛的王監督會噴火?



讓我們先把目光拉回隔壁的島國日本。



02年日本職棒掀起了一股松坂世代大舉入侵職棒的風潮,其中最特別的是裡面包含了許多優秀的年輕投手。除了松坂本人,軟銀鷹(時為大榮)在這兩年內就囊括了其中三個超即戰力的球員,分別是02年的杉內俊哉,03年的和田毅以及高中就名震一時的速球投手新垣渚。



03年4月29日,新垣職棒生涯首度對決松坂大輔,他們合力演出了一場經典投手戰,兩個人都完投,最後松坂以二比一力壓了新垣,當天松坂用了135球,新 垣126球,03年整個上半季來看,松坂扣掉被打爆的兩場不算,13場先發平均球數是132,單場最高156球,其中更從4月21日起連續四場投完9局, 完全展現超人的續盤能力;至於新垣渚也不遑多讓,在加入職棒的第一年,不但有一場以160球完投九局的代表作,而且跟同齡的隊友和田毅一樣在16次出賽中 完投7場,完投率接近43%。



前面提到Dusty Baker在運用投手方面像一個長角的混世魔王,那如果最近提到我們敬愛的王貞治監督,很不幸的,不但長角,而且還會吐火。



單場最高166球?



松坂世代的投手群有三顆明亮的珍珠在他手上,除了杉內俊哉的投球數相對較少之外,前面提到的和田毅絕對可以獲選03年的苦力王,他的手臂像濕毛巾一樣不停 被擰乾,扣掉一場投四局被打爆的不算,上半季平均每場143球!單場最高166球!如果你是比較常看美國職棒的朋友,沒意外的話,我想你現在應該已經昏倒 了。



其實這種使用投手的方式在日本絕對不是王貞治所特有,基本上,在大多數監督心中並不存在球數限制的觀念,動輒130球跟喝稀飯一樣。所以在日本要長期當王 牌投手,懂得適時被打爆變得非常重要,否則教練幾乎都是打死不換,投手也只好自求多福,不是偷偷省力投,就是控球精準期待完投時球數不要太多。



造成這樣的原因除了完投英雄主義和投手本身責任感之外,為了取勝,教練通常會依對投手的信賴程度決定他留在場上的時間,而且牛棚和先發之間的強弱比率也是 關鍵,例如這批好手還沒進大榮之前,王貞治大多數時候還是希望讓他的牛棚提前出來,不過並不見得出於擔心先發投手受傷,而是基於勝利考量。



美國方法不適用於日本?



但話說回來,投手本來就是一種難以理解的生物,所有預測和評估投手的試驗都注定是「不準確的科學」。每個投手依年齡、投球方式還有角色的不同都會有所差異,而優良的訓量方法、不同的投球間隔和策略、新的醫學技術和診斷法都有可能抵銷投球數過多帶來的負面影響。



根據之前我們從美國得來的概念,和田毅照這樣的方式投下去,如果三年後他的手臂還抬得起來,大部分美國專家都要把所有寫過的東西給吃下去(嗯,結果還真該 都吃下去),想想看,02、03兩年來幾千場的大聯盟比賽裡只有「3」場比賽超過140球,而和田毅光03年的平均就是143球,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概念差 距?



看回松坂大輔,1998夏季甲子園,他在12天內投了54局,其中還有一場17局250球的完投。接著以19歲之齡加入職棒的頭兩年,年年背負將近200 局的投球量,尤其在第3年更投了240局,幾乎快比美國的金剛神臂Curt Schilling還多;以他不算好的控球力,那年的總投球數根本讓人不敢想像,而且這一切都是加諸在一隻當時只有二十歲左右的右手臂上。



但現在呢?他仍然好好的繼續前進著,或許就像Dave Wallace講的:「反正所有投手最後幾乎都是要受傷的,差別只在於是兩年後?九年後?還是現在罷了」。



還有野茂英雄,在赴美前,連續幾年的密集操用下,手臂幾乎已經報廢到被放棄的地步,但你說他是不死鳥也好,或者蟑螂也罷,總之他就是活了過來,不但在美國表現優異,03年還拿到大聯盟的第一百勝。



預防還是勝於治療



因此連發展出投手濫用指數的Keith Woolner都說:「就算不是不可能,但至少以現在擁有的紀錄或醫學知識,要去為某個投手訂定一個投球數的門檻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我們幾乎可以斷言「單場球數限制」是一個非常粗糙而且沒有確切根據的概念。



但這一切表示我們應該忽略它的存在嗎?



不。在這方面,我認為應該就像對付幾年前肆虐過我們的SARS一樣。雖然對他所知有限,但我們知道,多洗手、出入公共場所戴口罩、定時量體溫,至少可以做 到基本的病毒隔離,關心投球數和受傷的關連也一樣,預防永遠勝於治療,或許正如小熊隊投手Mark Prior所說:「這是必要之惡」吧。



註:原文刊於《HIT! 職棒迷》04年6月三號,內文有做過部分修正,現在松坂和田毅還是穩穩沒事,但Wood和 Prior則已經保受傷痛困擾,目前都還在復健中。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enChih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